火必HTX(原火币)封面图

火必HTX(原火币)

世界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现在注册即可解锁最高1500USDT盲盒

官网注册

国众议院子弹上膛,准备在 7 月中旬「加密周」投票禁止联准会发行数位美元,理由是「政府掌控的数位货币」可能侵犯公民的财产隐私权。

与此同时,台湾央行正积极推动数位新台币试点,甚至在今年 7 月率先以「客家币」数位券展开实地应用测试。为何同样是民主政府,对待CBDC的态度却南辕北辙?答案或许藏在两地对隐私权、金融创新的社会心态差异。

隐私阴影下的数位美元

在美国,隐私权是围绕CBDC争论的核心。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推动的「反对CBDC监控国家法案」(Anti-CBDC Surveillance State Act)明确旨在阻止联邦准备理事会发行数位美元

该法案由共和党籍议员、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鞭汤姆埃默(Tom Emmer)领衔,强调数位美元若缺乏现金般的隐私保护,恐成为政府监视公民交易、干预经济自由的工具。

埃默直言,CBDC 是一种政府可程式的数位货币,若没有内建隐私机制,将赋予联邦政府单方面监控人民交易、限制「政治上不受欢迎活动」的权力。在法案诠释与支持者眼中,数位美元简直像一匹披著创新外衣的特洛伊木马,暗藏扩张金融监管的野心。

延伸阅读:美国众议院14日开始「加密周」立法马拉松:稳定币、监管边界、反CBDC!

美国国会主流民意对此显得相当警惕。今年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强调,永久禁止CBDC发行是保障美国人金融隐私的必要之举。国会共和党人甚至将禁止CBDC视为美国保持数位资产领导地位的关键,认为唯有确保公民财务自由与隐私权不受侵害,美国才能赢得未来的数位经济竞赛这种立场背后,不仅有意识形态因素,更有选民态度的支撑:2023年一项针对全美的调查,仅16%的美国民众支持政府推行CBDC,反对者则高达34%,其余近半数尚无明确看法。

当进一步了解CBDC潜在风险后,多数美国人态度更趋负面:68%的人表示如果数位美元让政府能监视他们的消费,就会明确反对。总体有 76% 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不应发行CBDC,因为它可能让政府监控人民购买行为、控制花钱方式。可见隐私被侵犯的忧虑,在美国主流民意中根深蒂固。

这种忧虑流动在美国人的血脉里,支持禁令的政客们时常援引他国的案例:中国的数位人民币(e-CNY)被视为政府监控人民经济活动的利器,而加拿大在2022年冻结抗议者银行帐户的事件更让人警觉数位金融主权握在政府手中,可能斩断公民反对声音的命脉。

美国联准会主席鲍尔虽然并未明确反对数位美元,但也多次强调「宁可把事情做对,不要仓促」的原则,表示只有在国会、政府和公众广泛支持下,联准会才可能推进CBDC计划。身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机构,联准会深知美元地位关乎重大,对触及全民帐户与交易资讯的敏感议题非常小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辩论中,美国两党对CBDC虽然都有疑虑,但出发点略有不同。共和党人更倾向从防范政府滥权的角度反对CBDC,而民主党人中也有相当比例对此抱持保留态度,质疑霸权是美国人的天性。

无论党派,「现金即匿名自由」这传统观念深入美国人的心,正如美元纸钞上印著的谚语「In God We Trust」,美国人对现金的信任源于它的不记名属性和实物掌控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代表的私密性和自由度,对尊重个人隐私和财产自由的美国公民而言,需要非常谨慎的权衡。

创新兼顾隐私(?)的数位新台币

与美国的顾虑重重形成对比,台湾对零售型CBDC,所谓「数位新台币」采取的是积极但审慎的推进态度。

台湾央行总裁杨金龙曾表示,发行 CBDC 必须非常小心,尤其牵涉隐私权议题更需审慎处理,他点出中国在数位人民币推行过程中「比较不在意这块」,这与不同政体对于隐私权重视程度不同。

台湾虽不至于落后国际脚步,但也绝非一味求快,像是邻近的韩国在加密货币政策上力度颇大,选前风风火火喊著推动 CBDC,却在 6 月底突然喊停,可见新政府内部决策的紊乱。

尽管如此,台湾央行近来在零售型CBDC上明显加快了脚步。2025 年 6 月,央行在公听会上公布了数位新台币的完整设计蓝图,并预告将在 7 月首度结合文化部客家委员会的「客家币」计划进行小规模试办,透过数位振兴券的形式让民众体验 CBDC 支付流程,台湾选择从政府补助数位券切入,一方面风险可控,另一方面可让民众在日常情境中感受数位货币的方便(尤其在中老年用户上),为未来更大规模的 CBDC 暖身。

制度设计上,台湾央行试图在创新与隐私之间寻求平衡,以化解各界对 CBDC 资安外泄、政府监控的疑虑。

「公私双层架构」是数位新台币所称的技术基础:央行只提供底层发行与清算平台,将数位货币分配给商业银行或电子支付机构;由这些中介机构为用户开立数位钱包、提供支付 App 接入等服务。

换句话说,央行不直接跟民众打交道,维持既有的两层金融体系,使 CBDC 的流通模式模拟现行现金与存款体系。这种设计避免了联准会所担心的「中央银行对接个人」模式,可降低银行直接被「去中介化」的风险。

隐私保障方面,台湾央行深知民众对政府掌握个人交易资讯有所顾虑,因此在钱包设计上引入了不同层级的身份验证选择。数位新台币钱包分为记名钱包与不记名钱包两大类:若民众选择不记名钱包,仅需绑定手机号码而无须提供其它个资,代价是钱包余额与交易额度较小(目前上限约新台币3万元)。

这种匿名钱包如同数位版的实体现金,用起来「更具隐私」,遗失后资金也无法找回,像丢了钱包就掉了现金。记名钱包需要透过银行执行严格的实名认证(KYC),可享受较高的余额及交易上限(个人记名钱包上限初订10万元),并提供遗失挂失后资金寻回的服务。

重要的是,央行强调所有用户个资将由中介机构依《个人资料保护法》妥善保管,央行自身的平台只保存经过去识别化处理的交易资讯,若有司法调查需求,也必须依法程序调取。

政府想直接全面监控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将极为不易,至少在设计上,消弭外界对「数位新台币=天眼」的疑虑。至于台湾民间对数位新台币有各种反应,监控工具信与不信,见仁见智。

台湾社会对数位货币的反应,目前呈现出观望中带有期待的态度。央行委托的调查显示,一般民众、店家、摊贩对于 CBDC 的认知度仍然不高,有超过9成受访者一开始「没听过」数位新台币。

然而在了解相关概念与功能后,民众愿意使用CBDC的比例从调查前的 49.1% 大幅提升至 71.5%,显示宣导与教育能鼓励公众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偏向相信政府,是台湾人的天性。

同时调查也反映出隐私与资安是大家最关心的议题:45.2%的民众担心数位新台币会留下交易记录,暴露个人消费行踪。

不过如果能取得国际级的资安认证,且政府只有在合法调查非法活动时才能调阅资料,那么有超过七成的民众表示此举能缓解他们对隐私外泄的疑虑。这表示,多数台湾民众本质上还是权衡风险下的理性观望:希望看到隐私保护的制度够安全、够真实,然后才愿意安心拥抱数位货币带来的便利。

隐私 vs. 创新

美国和台湾围绕 CBDC 展现不同态度,美国选择暂时按下刹车键:国会强势介入,以立法形式划下红线,宁可放缓数位美元的脚步,也不愿冒侵犯公民财产隐私的风险。这背后有美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考量,一个经历过金融监管扩权争议的社会(像爱国者法案的金融监控),看待政府直接介入个人钱包,天生保持高度警惕。

对台湾而言,数位新台币承载著多重期待,提升支付效率、加速数位经济转型,甚至在地缘政治上彰显自己不落人后的科技实力,毕竟邻近的中国大陆支付宝有多好用,我们早已听腻了。

美国和台湾对CBDC迥异的态度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反映出各自社会价值权重的不同。美国强调「若有疑虑,宁可不做」,这种保守立场守护了公民隐私与现金文化,但也可能让创新步伐放缓,让出部分数位金融主导权(有评论担心,当美国抵制自己的数位美元时,会否给他国数位货币创造机会在国际贸易中抢占先机?虽然这机率实在低)。

台湾则选择「在安全网上起舞」,选择相信透过设计与法律配套,可以将风险锁在笼子里,让央行数位货币为社会带来干净效益。而台湾的经验或许也将对其他国家央行有所启示:能不能打造一种兼顾隐私与创新的 CBDC 范本,让人民在享受数位金融便利的同时,仍无须担心个人财务被「透明化」监视?

The End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谈天说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