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斯拉的擎天柱、Figure 02 和宇树的 G1 等类人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形态,以及人类的不适感,一种新的超现实机器人头部重新引发了“恐怖谷”争论。
中国机器人公司Aheadform 推出了一款名为Origin M1的逼真机器人头像,它可以眨眼、点头,还能模仿面部表情,其逼真程度之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该视频上周在网上疯传,观看量超过40万次,网友们纷纷表示它“令人毛骨悚然”且“过于逼真”。
“看着这个机器人的头眨眼并跟随眼球运动,让我想起了塞尔温·雷瑟在《最后十二步》中所写的内容。他警告说,一旦机器超越了模仿情感的界限,崩溃就会悄无声息地开始,不是从军队开始,而是从那些比我们的邻居更像人类的面孔开始,”一位观众写道。“这种感觉如此接近,令人毛骨悚然。”
这种不安感被心理学家称为“恐怖谷”——现实感从迷人变为令人不安的临界点。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雅弘于1970年提出,指的是当机器接近人类的现实感却未能完全实现时,舒适感的下降。如今,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究竟希望从机器身上获得多少人性。
随着人形机器人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逼真,这种不适感也日益加剧。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现在可以倒饮料、 上菜,还能执行简单的工厂工作。Figure AI 正在向物流公司推销人形机器人,并在最近的一次演示中展示了其Helix机器人的叠衣功能。与此同时,中国的宇树 G1 机器人因其低成本、敏捷的类人动作而备受关注。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探究究竟是什么让机器人跨越了迷恋与恐惧之间的那条无形的界线。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大学今年5月的一项研究考察了类人设计如何影响人们对“贝拉机器人” (Bellabot)的信任。“贝拉机器人”是一款在欧洲餐厅使用的猫脸送餐机器人。
研究人员测试了适度的拟人化(简单的面部动画和有限的声音提示)是否能让用餐者对自动化感到更舒服。
研究人员写道:“当机器人被拟人化时,消费者往往会对机器人的评价更加积极。拟人化能够提升顾客的信任度、使用意愿、舒适度和享受感。此外,赋予机器人人类属性可以让人们更愿意与机器人共度时光。”
调查数据显示,同理心可以降低感知风险,但过于逼真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一发现使得贝拉机器人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既友好又不会过于逼真。
随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商业服务领域,这种平衡变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分析师预测,到203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293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酒店、物流和医疗保健行业的应用。
在亚洲和欧洲,Bellabot 和 Bear Robotics 的Servi等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处理食品配送和餐桌服务。
但接受度仍然取决于设计。马来西亚国民大学、泰莱大学和双威大学于2025年5月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餐厅服务机器人的效率取决于其外观与餐厅服务风格的契合程度。
机器人的脸并非装饰品,而是行为工具。细微的手势和微妙的语调可以让用户感到安心,但过度人性化的机器却会带来新的风险。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伦理学家凯特·达林(Kate Darling)牵头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对机器人(尤其是那些有名字或故事的机器人)产生同理心的人会犹豫是否要伤害它们。最近,心理健康专家警告称,人工智能以及设计成模仿人类行为的人工智能玩具可能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兼高管教练 Banu Kellner 此前曾告诉 Decrypt:“孩子们可以与无生命的物体建立深厚的关系,比如泰迪熊。现在,你有了这个工具,它可以准确地满足你的需求,因为人工智能能够非常出色地理解你想听到什么,并将其传达给你。”
这种矛盾如今定义了人形机器人领域。西班牙研究人员主张克制——设计的机器人应该展现出恰到好处的人性,让人觉得值得信赖,但又不至于过度模仿。
报告发现:“对于拟人化程度较高的机器人,消费者的同理心会产生更多负面反应,满意度也会降低。” 相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不太人性化的设计:“拟人化程度中等的服务机器人会对消费者感知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表演转向服务,它们的成功可能不再取决于它们的外观是否像人类,而是取决于它们如何小心地避免看起来太像人类。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谈天说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